首页 > 修真小说 > 廉吏能臣34集电视连续剧 >  第三十四集

第三十四集(3/5)



    赵抃正在召集各县知县,听取知县们抗旱救灾的情况。

    赵抃听完禀报后,道:“各知县,杭州要发展,百姓要富裕,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。”他掰着指头算起一笔账,说:“假如种一亩水稻的收入是两百文,换成种桑养蚕,一亩收入是一千文,也就是一贯钱,又提高了五倍。如果再把丝绸加工成刺绣、服装等产品,收入会更大……”

    知县们一听,个个恍然大悟似的:“对呀!我们怎么没想到呢?”

    赵抃继续说道:“州府要求平原以种粮为主改为种桑养蚕为主,山区能够开垦种茶的山地应尽可能用来种茶,百姓种粮只要自家够吃就行。县城、府城所需的粮食从衢州、婺州、湖州调运。同时,延伸丝绸产业链,设立丝绸服装商行,拓展刺绣、服装生产,把以卖丝绸原料为主变为卖丝绸刺绣产品、服装产品为主。”

    知县们越听越兴奋,不时个个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赵抃说:“要鼓励本地商家走出去,到长安、契丹、波斯等地去推销产品,使鱼米之乡成为丝绸之府。”

    赵抃一番话博得众知县们的连连称赞,连声叫“好!”

    赵抃最后又对大家说:“做知县应当自己承担责任,不要把可以自行决定的事情推到州府,让上司做主。假如各位知县都能将县里的事情处理好了,老百姓高兴,我赵某人绝不干涉县里的事务。再说,朝廷当用人之际,各位做出政绩,我一定负责向皇上推荐。”

    在一阵赞声中会议结束。

    5、回廊 日

    赵抃刚走出会议厅,通判苏轼即匆匆地赶过来。苏轼一见赵抃便说:“赵大人,刚才接到方利明从衢州六百里快报……”

    “哦,”赵抃站住了,问:“什么情况?”

    苏轼道:“衢州购粮情况,价格变动很大。”

    赵抃一听,便说:“走,到知州室去谈。”

    赵抃与苏轼两人急匆匆地来到知州室。

    6、知州室 日

    赵抃听完苏轼衢州购粮情况禀报后,便摊开一张地图,指着地图对苏轼道:“大苏,你看,从衢州江山港上游道江西信州信江的上游,两地只有六十几里路程,二十年前,两州已修通了盐道。”

    “大人是要派人到信州去采购粮食?”苏轼道。

    “正是。”赵抃说,“整个鄱阳湖地区的粮价还不到杭州的四分之一。我们采购的粮食主要依靠信江和钱塘江水运,其中玉山与江山之间六十里旱路可以雇当地挑夫解决。”

    赵抃说到这里,苏轼恍然大悟道:“倘若打通了两浙与江西的粮食通道,衢州的粮行还能兴得起风浪吗?”

    赵抃重重地点点头,并嘱咐道:“这次衢州徐老板帮了大忙,以后就专门委托他做收粮的代理商。”

    苏轼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7、西湖工地 日

    烈日下,上万名民工分成七部分,有的肩挑簸箕,有的两人扛着竹筐,干得热火朝天。

    (旁白):“自从杭州的知州和通判要在西湖上挖湖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,南山、北山的渔民和城里市民闻讯赶来,自愿出工出力。上万名民工分七部分,肩挑、杠抬,一派热火朝天场面。”

    这一天,苏轼来到西湖边对着众人说:“乡亲们,辛苦啦,今年旱涝成灾,你们生活困难。赵大人已申报朝廷,决定拨出一批大米,以工代赈。”

    大家一听有粮米可发,高兴得喊道:“人多力量大,有粮干劲更足了!”

    一时,西湖里传来一阵一阵挑、扛的号子声……

    8、长堤工地 日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
肉书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