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修真小说 > 甲午崛起 >  第1200章 【1193 华皇对曾纪泽的期许】

第1200章 【1193 华皇对曾纪泽的期许】(3/4)

藩身上一样存在,甚至更突出。畏友邵懿辰指出他的第三个缺点就是“伪,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。”

    在曾国藩日记中,他多次反省自己的这个缺点。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四,朋友黎吉云来拜访,“示以近作诗。赞叹有不由衷语,谈诗妄作深语”。赞叹之辞并非发自内心。而且聊着聊着,自己就故意显摆高深,夸夸其谈起来。这样的记载数不胜数。

    席间,面谀人,有要誉的意思,语多谐谑,便涉轻佻,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也。

    对于一般人来说,这是无伤大雅的社交习态,如同喝汤时不小心会出声一样,几乎人人不能避免。但对于圣人之徒来说,却是相当严重的问题。因为儒家认为,修身之本在于“诚”。对自己真诚,对别人真诚,一是一,二是二,一丝不苟,才能使自己纯粹坚定。适当的“善意谎言”是社交不必不可少的润滑剂,但当言不由衷成为习惯时,“浮伪”也就随之而生,人的面目也就因此变得庸俗可憎。

    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。

    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,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,一个中人,通过“陶冶变化”,可以成为超人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,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,见识可以高明十倍,心胸可以扩展十倍,气质可以纯净十倍。愚钝之人,通过自我磨砺,也可以看得透,立得定,说得出,办得来。浮嚣之人,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。偏执之人,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,不矜不伐。

    道光二十年入京为官,不仅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步,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。

    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,北京聚集了当时最顶级的人才,而翰林院更是精英之渊薮。

    一入翰苑,曾国藩见到的多是气质不俗之士,往来揖让,每每领略到清风逸气。

    曾国藩发现,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。他们都是理学信徒,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。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,对待他人真诚严肃,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。

    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、光宗耀祖。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,检讨自己,不觉自惭形秽,毅然立志。

    正是在三十年这一年,曾国藩立下了“学作圣人”之志。

    “圣人”是儒学信徒的最高生命目标。

    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使自己变得完美。

    中国儒、释、道三家,对生命目标的设计都是极其超绝完美的。

    道家以为,人通过修炼,可以不食五谷,吸风饮露,逍遥无恃,长生久视,与天地同,成为“至人”、“真人”、“神人”。

    超自然的夸张固然过于虚幻,不过,除去这些飘渺的因素,儒家的“圣人”理论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可操作性的人格理想,其中有着符合人类基本心理经验的合理内核。

    “怎么样?还算是全面吧?”华皇问道。

    曾纪泽点头道:“很全面了,很多都是连我也没有看过的。”

    “嗯,我让人搜罗的。你还可以再补充一下。”萌总裁笑道:“专门让人去找了祖父历任师爷,本来还想弄个传记,但是我想传记就不要了。”

    曾纪泽点点头,明白华皇的意思,陛下是欣赏父亲的做人,律己,这些方面,但是对父亲整个人生,尤其是后半段在清廷的发迹经历,还是有所保留的。

    不过,华皇能这么推崇父亲,已经让曾纪泽很感动了。

    “在想不通该怎么做事的时候,看看。”华皇笑着对曾纪泽道,“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。记住,对德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
肉书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