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修真小说 > 咪咕公版·两晋南北朝史 >  第二节 佛教流通

第二节 佛教流通(1/17)

    第二节 佛教流通

    白马寺有中国佛寺“祖庭”之称,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(68年),因汉明帝“感梦求法”,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。

    佛教流通,虽始汉世,然其渐盛,实在晋、南北朝之时。往史惟《魏书》特立《释老志》,余皆附见他列传中。(《宋书》在《南夷西南夷传》、《梁书》在《海南诸国传》、《齐书》则见《高逸传》中。)凡厥所述,颇多迷信之谈。惟《隋书·经籍志》所论,颇足见其教义流传之迹耳。今节录其辞如下:《隋志》曰:“推寻典籍,自汉以上,中国未传。或云久已流布,遭秦之世,所以湮灭。(佛教在西汉前传入之说,昔人多不之信,以无信史可征也。然楚王英在后汉初即信之,则其流传,似当在西汉以前。日本羽溪了谛《西域之佛教绪论》云:“欧洲学者,谓西历纪元前四百二十五年至三百七十五年之间,自爱理诺亚海至山东、浙江缘海之贸易,曾为印度人所掌握。盖经马六甲海峡,过苏门答剌、爪哇之西,来中国东海岸。所贩来者,为印度洋、波斯湾之珍珠等。《拾遗记》四,载西历纪元前三百五年,有身毒术人来见燕昭王。朱士行《经录》及《白马寺记》,亦云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梵本经典至咸阳,其事约在公历纪元前二百四十三年至二百四十七年之间。其时正与阿育王相直。阿育王遣使传布佛教,事见石刻,信而有征,则《拾遗记》等之说,似亦非尽子虚也。”案西历纪元前四百二十五年,为入战国后五十六年。三百七十五年,为入战国后百有六年。三百五年,为入战国后百七十六年。二百四十三年,为入战国后二百三十八年。二百四十七年,为秦始皇三十年。古代海外交通,虽乏信史,然如《吕览》、《淮南》等书,已多述海外情形,虽系传闻不审之辞,必不能乡壁虚造。古事之湮没不彰者多矣,谓战国、嬴秦之世,佛教必未至中国,亦无确证也。)其后张骞使西域,盖闻有浮屠之教?哀帝时,博士弟子秦景,(即《魏略西戎传》之秦景宪,见《秦汉史》第二十章第七节。下文又云:明帝使秦景使天竺,其名氏必附会不审谛可知。使当作受月支使。)伊存口授浮屠经。中土闻之,未之信也。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,以问于朝,而傅毅以佛对。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。得佛经四十二章,及释迦立象。并与沙门摄摩腾、竺法兰东还。愔之来也,以白马负经,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以处之。其经缄于兰台石室。而又画像于清凉台及显节陵上。(汉明帝迎佛之说,既不足信,建白马寺等说举不足信,不待论矣。《北齐书·韩贤传》云:昔汉明帝时,西域以白马负佛经送洛,因立白马寺。其经函传在此寺。形制淳朴,世以为古物,历代藏宝。贤无故斫破之。未几而死。论者或谓贤因此致祸。谓经函藏于白马寺,与经缄于兰台石室之说,又不相中,足见其皆传闻不审之辞也。梁任公《翻译事业研究》云:“佛典:印度境外之写本,先于境内,大乘经典之写本,先于小乘。自西历第四世纪以前皆如此。故初期所译,率无元本,但凭译人背诵而已。”此说如确,则不徒白马负经之说不可信,下文所云赍佛经而来,及西行求得佛经之说,不可信者正多也。西历第四世纪,自晋惠帝永宁元年至安帝隆安四年。)章帝时,楚王英以崇敬佛法闻。西域沙门赍佛经而至者甚众。永平中,法兰又译《十住经》。其余传译,多未能通。至桓帝时,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,最为通解。灵帝时,有月支沙门支谶,天竺沙门竺佛朔等并翻佛经。而支谶所译《泥洹经》二卷,学者以为大得本旨。汉末,大守竺融,亦崇佛法。(此人疑即笮融,见《秦汉史》第二十章第七节。《困学纪闻·杂识》引石林叶氏云:晋、宋间,佛学初行,其徒未有僧称,通曰道人。其姓皆从所受学。如支遁本姓关,学于支谦为支,帛道猷本姓冯,学于帛尸梨密为帛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
肉书堂